close





學期快結束了,回顧這一年來的代課日子,心裡也頗有感觸。

還記得剛任教的時候,曾寫下了一篇有關「城鄉差距」的文章。

直到日前,重讀到李家同教授的文章,心裡又泛起了漣漪。




他的文中提到,對於中南部、偏遠地區的學生,更應該去要求他們的成績。



以前我很不認同。

偏遠地區的孩子資源本就不足了,加上家庭環境的因素,本質上就跟都市小孩差很多,一般能夠要求他們品行好、態度佳就已經很好了,怎麼忍心再要求他們課業?



但一年後,我的想法改變了。



我任教的班級,大多數都是父母離異、隔代教養的家庭,學生回到家裡,幾乎很少跟家長打到照面,因為家長都要上班,而且時間非常不固定。

有的是做晚班的,所以白天都在補眠;有的一大早就要上工,晚晚才回家;更有的,為了生活跑到外地工作,久久才回家一次。

所以,能夠好好做到「家庭教養」的,其實不多。

也因此大部分的家長因為覺得虧欠孩子,所以也不敢要求太多,只要求能夠順利畢業、不要惹出大事來就好。

也因此,孩子們接收到大人這樣的訊息,更是不會看重課業了。

(在此並無責怪之意)




面對這樣的孩子,再加上一些「教育專家」一直在提倡「不要給孩子壓力」,要讓他們「快樂學習」,所以我也覺得只要他們品性佳即可。 (光是這點,就讓我筋疲力盡了)

但這一年下來,我發現我錯了。




在一個幾乎沒有什麼壓力的環境下,人還會有成長的動力嗎?



詩人在懷憂失志的情形下所寫出的詩篇往往才是最動人的;安逸享樂的君主,往往都是走向敗亡之路......
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勞其筋骨、苦其心志、空乏其身......」

種種歷史的故事都是告訴我們安逸必亡。

那為什麼我們還處心積慮的製造「享樂、安逸」的環境给我們的孩子呢?




我的意思並不是要他們過的多艱苦什麼的,而是,若是沒有一個適度的壓力,會主動想學習的人少之又少。

想想我們自己就好,能夠做到「今日事、今日畢」的有多少?能夠打從心底喜愛工作的又有多少?





社會媒體灌輸給這些還搞不清楚現實面的孩子的第一個東西就是「大人不該給我們壓力」、「我們的壓力很大」。

但是一味的消除壓力,還有動力可言嗎?還沒進入大學的「由你玩四年」,他們已經玩了「九年國教」了。
(未來還變成十二年!)




鄉村的孩子,因為比別人弱勢,所以大人們容易心軟,造成了他們的更弱勢。

有些程度不錯的孩子,在這樣的環境下,要不就是孤癖的獨善其身,要不就是後來跟著玩下去。

程度稍差的孩子,根本就是放棄了、玩瘋了。



反正成績再差也能畢業,記過到時裝乖銷一銷就好了。

考什麼試?免試升學的學校名額越來越多,怎麼可能沒學校念?

十二年國教,躺著就能高中畢業了。

沒差,反正去做工也ok。




上面那些,都是學生們跟我說的話。



大都市的孩子有學區競爭的壓力,鄉村的孩子覺得有學校念就好,反正家長也不在意。

然後孩子就一天天打混下去。

等到驚覺不對勁的時候,他已經失去的競爭力,錯過了那黃金的吸收期,必須要加倍的努力、承受更大的壓力。

當然,在國中階段,孩子是想不到的,而我們大人也沒想到。

想到的也因勞心、勞力而選擇放棄。

最悲慘的結局就是大人、小孩聯手打造了一個放棄的人生觀。





寫了這麼多,好像有點混淆了。




其實我只是想說,行為、態度這是做人的基本,一定是要要求的。

但是課業成績也不該以弱勢為理由而放棄要求。

(孔子是因材施教,並不是放棄)

現在消除了他的課業壓力,那以後更大的工作壓力?家庭教養壓力?社會競爭壓力?

(雖說這些是沒有實質上的分數在批改,但是不可否認,我們隨時心中都在給別人分數、也被別人給分數)

我們該做的,應該是教他們 對抗壓力的方法

人生永遠會有大大小小的壓力,不可能全靠外力去消除掉;再者,若沒有了這些壓力的鞭策,是不可能進步的。



是不該對分數斤斤計較,但也不該全部放掉。

這也是我這一年來,覺得做錯的一件事。我不該放棄對成績的要求,讓他們覺得課業一點都無所謂,學不學習也無所謂。



「快樂學習」並不是拿來放棄要求的藉口。





過與不及,考驗著我們的耐心、用心和智慧。


教育,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不琳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